中新网北京12月5日电 为测算评估公民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持续为衡量消费领域的公众碳减排量贡献“标尺”,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绿普惠创始人陶岚4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中国角边会活动上发布《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指南行》和《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指南办公》两个低碳减排场景的九个团体标准。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系列标准是在多元化碳普惠机制推出的背景下,针对个人发生的绿色低碳场景,专门制定的碳普惠全国性标准,每个用户的减排行为都会被量化到克。涵盖了步行、骑行、地铁出行、公交出行、不停车缴费、机动车停驶、混合动力汽车出行等低碳出行场景,以及无纸化办公和在线会议低碳办公场景。
其中,在公众产生减排量最多的低碳出行领域,标准界定了采取步行、使用两轮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乘坐公交和地铁两种典型的公共交通出行、驾驶或乘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增程式电动汽车两种传统混合动力汽车行为、驾驶燃油车ETC出行和采取机动车停驶等七种典型的出行行为,并给予减排量计算方式。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表示,标准的出台是碳普惠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助于碳普惠机制在更多地方的落地。未来环保联合会将一如既往地投入到碳普惠领域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中,为中国在消费端公众碳减排引领全球环境治理做出贡献。(完) 【编辑:钱姣姣】
中新网12月5日电 “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5日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中国银行愿与各方积极携手,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绿色转型,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本次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新闻网主办,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协办。
刘坚东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低碳转型的促进者,在助力实现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中国银行近年来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他分享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多边合作,坚持战略引领,筑牢绿色金融根基。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共同责任与使命。近年来,中国银行对外强化国际交流,已签署或参加PRB、TCFD等10余个绿色和ESG相关倡议及机制,积极融入全球绿色治理;对内坚持绿色战略引领,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和政策体系,制定覆盖信用审批、绩效考核、风险缓释等13方面20余项配套措施,从战略层面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支持产品与服务创新,提高绿色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为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银行业需持续创新多元化、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增强绿色金融适配性。近年来,中国银行积极打造“中银绿色+”品牌,推出5大类数十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贷款、贸易金融、债券、消费、存款、综合化服务等领域,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截至今年三季度,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8万亿元人民币,位列彭博“全球绿色贷款”和“全球可持续挂钩贷款”排行榜中资银行第一,绿色债券保持市场领先。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提高客户ESG风险防范与治理能力。气候变化背景下,金融机构应不断提升客户ESG风险管理水平,筑牢非传统金融风险防控屏障。以中行为例,已构建由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组成的“三道防线”。明确客户ESG风险管理职责,开展客户ESG风险评估,加强授信和投资全流程管理,已在90余个行业授信政策中加入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约束性要求。
四是激发内生动力,培育绿色金融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动力。中国银行积极搭建“十四五”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预计到2025年将拥有绿色金融人才约1万人;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主题培训,已形成涵盖战略政策、金融产品与信息披露等8大主题的课程体系。同时,重视开展研究交流合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就是中国银行和阿联酋大学合作实现的一项研究成果。
刘坚东表示,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国际化大行,中国银行愿与各方积极携手,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绿色转型,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完) 【编辑:曹子健】